体量全国之最的淮安府署,拥有六百多年悠久历史,是淮安历史地位的重要象征。在前文中,笔者曾提到,解放初期淮安一穷二白,很多像淮安府署这样的庞大古宅被改作工厂厂房。虽然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对建筑造成一定损害,但从长远看,利远大于弊。正是因为被用作生产设施,这些建筑得以保存,避免了那个特殊年代被彻底拆毁的悲惨命运,也因此保留了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。
说到这里,不禁想起淮安古城内另一处有着类似遭遇的府邸——位于更楼东街的杨士骧故居。更楼街本是一条狭窄的巷子,南北被正对镇淮楼南门大街分割成东西两部分,分别称为更楼东街和更楼西街。更楼街的名字源于古时的更楼——打更点,然而随着1950年代南门大街的扩建,更楼被拆除,留下这条短小的街巷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尽管街巷不大,更楼东街却隐藏着两处重要的文化遗址——杨士骧故居和另一位淮安文化名人、甲骨学“四堂”之一的国学大师罗振玉故居。杨士骧故居曾拥有百余间房屋,解放初期被划归为集体企业——淮安袜厂,作为厂房使用至今。
提及杨士骧,许多人或许并不熟悉他的名字,甚至对其生平知之甚少。但在清末,他却是位权倾一时的重要朝廷重臣。杨士骧的祖父杨殿邦,原籍安徽泗州(今属淮安盱眙县),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赴淮安任漕运总督。咸丰三年(1852年)卸任后,便在南门更楼东街购置宅院,定居于此。
杨士骧家中兄弟八人,个个都有科举功名,其中五人考取甲乙科。兄弟中最为人知晓的除杨士骧外,还有其弟杨士琦,他是袁世凯的重要幕僚及复辟帝制的关键人物,并曾任高等实业学堂(南洋公学改名,为交通大学前身)的监督,地位相当于校长。杨氏家族后代中还有一位著名人物——杨士骧的侄孙杨宪益,作为长兄杨士燮的孙子,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、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及诗人。
杨士骧16岁中秀才,26岁考中进士,进入翰林院,成为庶吉士并获授编修,从此踏上仕途。随后,他先被外放任直隶通永道,不久升为按察使,之后调任江西布政使。光绪三十年(1904年),他接替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,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又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,成为重要封疆大吏。
宣统元年(1909年),杨士骧在任上去世,关于其死因众说纷纭,朝廷追赠他太子少保衔,谥号“文敬”,归葬于淮安今建淮乡,墓地规模颇大,神道设有石人石马。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破坏,当地政府后来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修复。
在仕途上,杨士骧以干练著称,政绩突出。他督办新学,积极交涉洋务,兴修水利等均有贡献。担任山东巡抚期间,妥善处理了“胶州湾事件”和“曹州教案”,治理黄河严厉,令山东数年无洪患。同时,虽长年在外为官,他对家乡淮安的乡亲却厚待恩礼,遇有求助必尽力相助,尤其在大旱救灾和兴办新学方面慷慨解囊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杨士骧故居经历了多次变迁。1958年旧城改造时,为拓宽南门大街,故居西侧多栋建筑被拆除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沿南门大街的房屋再度拆除,原址重建楼房。因淮安袜厂的发展,故居东路也先后被拆除,厂房陆续建设。如今故居仅存三进院落,约三十余间房屋,是原中路部分的遗留,占地约三千平方米。
虽然杨士骧故居于2006年被列为“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”,但实际保护性修缮尚未到位。主要原因是九十年代后倒闭的袜厂尚未改制,故居仍被工厂租用作厂房、仓库和宿舍,以维持基本运营。当地政府称,由于企业改制和住户征收费用高昂,保护性修缮暂未全面启动,但计划会根据情况逐步推进。
期待位于更楼东街的杨士骧故居及不远处的罗振玉故居,能够早日恢复昔日风采,焕发古建筑的历史魅力,从而更好地展示淮安古城的深厚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。
我是@云淡风轻轻谈风云,在这里无拘无束地聊天说地,没有固定主题,东拉西扯,漫无边际,但每句皆有感触,力求言之有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