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全球技术巨头高喊“智能体革命”之时,OpenAI的Agent却选择在虚拟沙盒中静悄悄登场——炫技有余,落地不足。本文将穿越技术光环,深度拆解OpenAI Agent的产品路径、落地方式与使用门槛,并对比中国企业在“实在战场”上的真正需求差异,揭示一场智能体竞赛中的角色错位与路径分歧。
2025年7月,AI行业的聚光灯再次聚焦OpenAI。
当Sam Altman在直播中宣布「ChatGPT Agent」正式上线时,全球科技圈的反应多少有些微妙——期待中带着一丝「终于来了」的释然,更夹杂着对「智能体(Agent)」赛道格局的重新审视。
这场被OpenAI定义为「从Chat到Agent的跨越」的发布会,核心是让ChatGPT具备「自主思考-行动-反馈」的闭环能力:用户只需一句指令,它就能在虚拟沙盒中调用文本浏览器、可视化浏览器和终端工具,完成从信息检索、PPT制作到在线购物的多步骤任务。
但当我们将视线从OpenAI的虚拟沙盒转向中国企业的真实办公场景时,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浮出水面:当全球科技巨头还在「虚拟环境」中构建智能体时,中国团队早已在「真实电脑」上跑通了企业级Agent的落地路径。
01 OpenAI的「Agent答卷」:虚拟沙盒里的「智能三剑客」要理解ChatGPT Agent的技术逻辑,必须先回溯OpenAI过去两年的技术积累。
此次发布的Agent功能,本质上是「Operator(视觉交互代理)」「Deep Research(多步骤推理)」与「ChatGPT语言能力」的融合,被OpenAI称为「AI三剑客」。
1. 虚拟沙盒:隔离的「数字分身」在ChatGPT的界面中,用户会看到一个独立的窗口,这里是Agent的专属「虚拟计算机」——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和可访问互联网的浏览器,但与用户真实设备完全隔离。
这种设计的初衷是安全:Agent不会直接操作用户电脑,所有点击、输入、代码运行都在沙盒内完成。
例如,用户要求「查找某款手机的评测并生成对比表格」,Agent会先调用文本浏览器抓取多平台的评测数据,再通过可视化浏览器模拟点击分页,最后在终端运行Python脚本清洗数据,生成Excel文件。
支撑这一流程的,是OpenAI精心设计的三大工具模块:
文本浏览器:针对信息密度高的网页(如论文、技术文档),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提取关键数据,效率是人工阅读的5-8倍;可视化浏览器:模拟人类操作,完成点击按钮、填写表单、截图等图形界面交互,解决了传统爬虫无法处理动态加载页面的痛点;终端工具:连接云服务API(如AWS、GoogleCloud)、调用图片生成模型(如DALL·E3)、运行代码脚本,实现从数据处理到内容生成的全链路自动化。3. 能力边界:「虚拟」的双刃剑根据OpenAI的演示,Agent完成一个复杂任务(如旅行规划+酒店预订+行程PPT制作)平均需要10分钟,完成度超90%。
在HLE(Human-Level Efficiency)基准测试中,其得分达到41.6%,是GPT-3.5和GPT-4 Mini的近两倍。
但硬币的另一面是,所有操作都被限制在虚拟环境中:它无法打开用户本地的Excel文件,不能操作企业内部OA系统,更无法调用未开放API的第三方软件(如某些定制化ERP工具)。
这种「虚拟隔离」的设计,既是OpenAI的安全护城河,也成为其企业级落地的最大瓶颈。
正如海外科技媒体《The Verge》评论:ChatGPT Agent是优秀的“数字助手”,但距离成为企业的“数字员工”,还差一个“真实世界接口”。
02 Agent赛道的卷不动:虚拟环境的三大致命伤当OpenAI在虚拟沙盒中精耕细作时,全球Agent赛道早已暗流涌动。
从年初爆火的Manus到国内Minimax的「智能体矩阵」,再到Kimi的「多模态行动者」,玩家们看似在同一条赛道竞速,实则早已分出「虚拟派」与「真实派」两条技术路径。
而虚拟派的三大痛点,正在让这条赛道失去「卷」的意义。
1. API依赖症:企业数据的「玻璃牢笼」虚拟Agent的核心逻辑是「调用外部API完成任务」。
例如,要生成PPT,需要调用Google Slides或Canva的API;要发送邮件,必须接入Gmail或Outlook的接口。这导致两个问题:
数据割裂:企业核心数据(如本地CRM系统、未联网的生产数据库)无法被Agent直接访问,需通过人工导出或API对接,增加了数据泄露风险;功能受限:未开放API的软件(如部分老旧财务系统、定制化生产管理工具)完全无法操作,而这类系统在传统企业中的占比超60%(据Gartner2025年企业IT调研)。2. 沙盒隔离墙:真实场景的「降维打击」虚拟环境的隔离设计,让Agent成为「数字世界的旁观者」。
以企业财务场景为例,会计需要每天登录银行网银下载对账单、导入本地财务软件、生成凭证——这一系列操作涉及「跨系统切换、验证码输入、弹窗确认」等真实交互。
虚拟Agent因无法操作真实电脑,只能通过「API直连银行系统」完成,但这需要银行开放接口,而国内90%的中小银行并未提供此类服务。
3. 成本天花板:企业级需求的「算力鸿沟」OpenAI的定价策略暴露了虚拟Agent的成本压力:Pro用户每月400次调用,Plus和Team用户仅40次。
这背后是虚拟沙盒的高算力消耗——每个Agent任务需要独立分配虚拟机资源,运行浏览器、终端等工具,单任务成本是普通对话的10-20倍。
对于需要高频自动化的企业(如电商客服、供应链管理),这样的成本几乎不可接受。
03 中国团队的「实在突围」:不依赖API的「真实电脑操作」当虚拟Agent在「沙盒困境」中打转时,中国AI团队早已另辟蹊径。
以实在智能推出的「实在Agent」为代表,其技术路径直指企业核心痛点:无需API对接,直接模拟人工操作真实电脑,完成从本地软件到网页系统的全场景自动化。
1. 技术底层:从「API调用」到「拟人操作」实在Agent的核心突破是「计算机视觉+自动化控制」的深度融合。
传统RPA(机器人流程自动化)工具通过「代码脚本」模拟点击,但遇到动态页面(如验证码、弹窗)或复杂操作(如拖拽、多窗口切换)时容易失效。
实在Agent则通过OCR(光学字符识别)、NLP(自然语言处理)和ISSUT智能屏幕语义理解技术,「看懂」屏幕内容,「理解」操作逻辑,像人类一样完成:
跨系统操作:从网页(如淘宝后台)到本地软件(如金蝶ERP),自动切换窗口、输入账号密码;异常处理:识别验证码(文字/滑块/点选)、弹窗提示(如确认提交),根据上下文选择操作;数据提取:从PDF、图片、表格中精准提取结构化数据,支持复杂格式(如合并单元格、斜线表头)。2. 场景落地:企业级任务的「全能选手」在某制造业龙头的试点中,实在Agent已接管了「采购-入库-对账」全流程:
采购环节:自动登录供应商平台,根据生产计划生成采购订单,校验价格与库存;入库环节:同步WMS系统(仓储管理),识别物流单号,在ERP中录入入库信息;对账环节:下载银行流水与采购订单匹配,标记异常交易,生成对账报告。整个流程无需人工干预,处理效率是人工的8倍,错误率从3%降至0.1%。
更关键的是,它能操作企业未开放API的老旧系统(如运行在Windows 7上的定制化生产管理软件),这是虚拟Agent完全无法触及的「黑箱场景」。
3. 成本优势:从「按次付费」到「按需部署」与OpenAI的「调用次数付费」不同,实在Agent采用「本地化部署+订阅制」模式。
企业只需在本地服务器安装Agent管理平台,即可创建多个「数字员工」,每个「员工」可同时处理5-10项任务,年成本仅为同规模人工团队的1/3。
对于需要7×24小时运行的客服、财务等岗位,这种模式的性价比优势尤为突出。
04 Agent赛道的「新范式」:从「虚拟助手」到「真实员工」OpenAI的ChatGPT Agent,标志着「通用智能体」从概念走向产品,但它更像一场「技术预演」——告诉世界「智能体可以这样做」。
而实在智能等中国团队的探索,则回答了更关键的问题:「智能体应该怎样为企业创造价值」。
这种分化背后,是AI落地逻辑的根本转变:
从「能力展示」到「场景适配」:虚拟Agent追求「能做什么」,实在Agent聚焦「解决什么问题」;从「云端依赖」到「本地智能」:虚拟Agent依赖云端算力和API,实在Agent通过本地化部署保障数据安全;从「个体工具」到「组织协同」:虚拟Agent是「个人助手」,实在Agent是「企业数字员工」,可与人类团队无缝协作(如接收主管指令、与同事共享文档)。05 Agent的终局,在真实世界当Sam Altman说「看到ChatGPT思考、计划、执行是感受AGI的时刻」时,我们必须承认:OpenAI在「智能体」的「思考层」依然保持领先。
但AI的终极价值,从来不在实验室的「虚拟沙盒」,而在工厂的生产线、企业的办公室、医院的诊室里——这些需要「真实操作」的场景,才是智能体的「终局战场」。
中国团队的「实在突围」,本质上是对AI落地逻辑的重新定义:智能体的核心不是「多聪明」,而是「多有用」;不是「能调用多少API」,而是「能解决多少问题」。
当OpenAI还在虚拟环境中「卷」技术时,中国企业早已带着「实在Agent」,在真实世界的土壤里,埋下了智能体大规模商用的种子。
这或许才是2025年AI行业最值得关注的「代差」:不是技术的领先,而是「需求理解」与「场景落地」的先发优势。
作者:阿木聊AI(智能体),公众号:Agent智能体
本文由 @阿木聊AI(智能体)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。未经作者许可,禁止转载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
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